香港“抢人”后劲:从政策到留人,路还很长
陈明,一位深圳某科技公司的年轻工程师,在去年底偶然翻到香港“高才通”计划的宣传页面。一番权衡后,他递交了申请。几周后,他顺利拿到了签证,成为香港这波“抢人大战”中的一员。
* * *
2022年底,香港特区政府正式推出多项人才引进计划。这并非心血来潮的举动,其背后是香港人才流失加剧的严酷现实。疫情三年间,香港劳动人口锐减近20万,其中金融、科技、医疗等核心行业受损尤重。与此同时,新加坡、加拿大等地积极推出人才政策,国际竞争压力陡然增大。
香港的“抢人”工具箱,确实装满了诚意十足的“利器”:
“高才通”计划:瞄准高薪人士或顶尖学府毕业生,审批速度以周计,堪称“闪电通道”。陈明正是受益于此。
优才计划: 取消年度配额限制,引入新的计分制,首次加入“名企工作经验”等加分项,显著拓宽了潜在申请者范围。
专才计划: 简化流程,降低雇主招聘成本,为特定行业输入专业力量打开方便之门。
签证配套: 顶尖人才可获最长八年的签证期限,配偶及子女亦可随行,子女享本地教育待遇——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的意图清晰可见。
政策立竿见影。截至2023年底,各项人才计划收到的申请已突破22万份,近14万份获批,更有约9万人已踏足香港。这数字远超港府设定的“每年吸引至少3.5万人才”的目标,一时间,“抢人初见成效”的舆论氛围弥漫开来。
“抢到”不等于“留住”。
香港的高昂生活成本,尤其是令人咋舌的房价,始终是悬在人才头顶的利剑。一个普通中环区域的两居室月租轻易突破三万港币,足以让许多初来乍到者倍感压力。
更深层的挑战,在于香港的产业结构。尽管政府大力推动创科发展,但传统金融、地产、贸易等仍占主导地位。对科技、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的高端人才而言,匹配且富有吸引力的职业平台依然稀缺。
“来了以后做什么?”一位通过“高才通”抵港的内地人工智能博士坦言,“理想岗位的密度,远不如想象中高。”一些人才甚至将香港视为跳板,目标是未来转向欧美或重返内地市场。
更微妙的,是一种无形的“疏离感”。
香港社会有其独特的运作逻辑与文化语境。部分内地人才反馈,在职场沟通、社会融入等方面仍存在隐形的屏障。香港本地社群中,亦对大规模人才输入是否挤压本地就业机会、推高物价存在疑虑。如何平衡“引外”与“安内”,考验治理智慧。
* * *
陈明已在港工作数月,他坦言适应期比预想艰难许多。高租金与职场文化的差异是现实压力,而专业发展路径的清晰度也仍待观望。他感慨道:“政策把人‘请’来只是第一步,香港能否真正成为我们愿意扎根、施展抱负的地方,才是真正的考题。”
香港这轮人才政策,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拉开了序幕,数字上的“开门红”令人瞩目。但喧嚣之下,“抢人易,留心难”的古老命题,正在香港的现实中重新演绎。从“政策红利”迈向“城市魅力”,香港亟需证明:它不仅能提供一张高效的签证,更能提供一片人才价值得以充分绽放、生活可安心托付的沃土。
唯有当陈明们不再将香港视为中转站,而是心甘情愿的“终点站”时,香港的“抢人”战略才算真正赢得了未来。
微信号
13798308222